10月14日,在运营研究社举办完第二届运营人大会当天,创始人陈维贤在朋友圈感慨:运营研究社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公众号了,它更像是运营人的连接器。通过它,用户可以接触到不曾触达的运营践行者,看到不曾想到的运营边界。
运营研究社确实触达到了很多运营者。当天的大会现场,聚集了1000余位运营行业相关从业者,英语流利说运营负责人、吴晓波频道运营总监等知名运营人进行了分享。
成立一年,运营研究社累计培训学员5000+,复购率42%,举办了50场线下沙龙活动,线下会员2万人。其开发的的小程序“运营人脉”拥有15万用户。
陈维贤认为,这一切来自于运营行业巨大的培训需求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运营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不可或缺的岗位。作为一个新兴领域,市场上缺乏针对运营行业的系统性内容培训课程。
基于此,运营研究社专门为运营人员提供培训。用户可以在微信公众号、H5上课,并在社群完成打卡、提交作业、在线答疑等操作。
今年6月,运营研究社获得分布式资本、前海母基金、源星云胤、G20 等多家机构的千万级Pre-A融资。
注:陈维贤承诺文中数据无误,为内容真实性负责。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,已备份速记录音。
从社群教育切入运营培训
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推出,除了让徐妍(深夜发媸创始人)、同道大叔等一众内容创业走向人生高光时刻,也将运营这一全新岗位推到了台前。
“运营是什么?2013年,APP、微信公众号还没有推广开,大家都不知道运营是什么东西,完全是靠感觉、经验在摸索。”陈维贤说。
2013年,还未大学毕业的陈维贤,进入小红书,负责购物笔记的运营与冷启动推广工作。6个月后,小红书购物笔记以很低的成本获取到10万种子用户。此后,陈维贤去了百度,担任贴吧内容挖掘与品牌运营师,参与“贴吧看贴”运营。其看贴功能通过活动、内容、用户运营,以及栏目创新和功能迭代,DAU从0持续增长至400万。
陈维贤依然感到焦虑。他认为,运营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和岗位,经常感到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求助谁。倍感孤独的他索性建了一个社群,把身边做运营的朋友拉进去。大家在群里沟通,同步一些信息。
2016年从百度离职后,陈维贤开始总结过去几年的运营经验,整理成文章,在一些媒体发表,希望为后来者提供经验。同时,他开始尝试线上讲课,首次开课就有超过3000人付费,这大大超出了陈维贤的预期。
“我当时就感觉抓到了用户的需求,他们缺乏系统化的运营方法和人脉资源。”他认为,先进次线上课程的成功验证了运营行业培训的巨大需求。
经过一年的用户积累,去年6月,陈维贤正式创办运营研究社。
最初,陈维贤打算只做社群培训,想把社群的用户服务好。他发现,做社群用户主要以互动为主,会有两个问题:一是对于用户成长来说,单纯做社群不可量化,学习效果难以把控;二是这种社群聊天的方式,将来会受制于规模。
去年年底,陈维贤看到了英语流利说的教学模式。用户在APP上学习,在社群中做教学和服务体验,这让他深受启发。
借鉴此模式,运营研究社通过微信公众号、知乎等社交平台,以及网易云课堂、百度教育等在线学习平台发布内容、聚焦粉丝,在微信公众号开课,在社群中互动答疑。
在运营研究社的线上课堂,老师会提供音频和文字版教学内容,以文字内容为主。之所以不采取视频形式,是因为互联网运营理论和方法迭代的速度非常快,因此课程也要随之不断更新,“如果做成视频,后边想要更新知识点就很困难。”
10月14日,运营研究社举办了第二届运营人年会。
10月14日,运营研究社举办了第二届运营人年会。
图书+学习工具+社群的运营模式
除了前期的运营课程学习之外,陈维贤非常重视后期教学服务,即社群运营。他介绍,运营研究社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周期,包括讲课、学习、作业、老师点评、答疑等流程和环节。
运营研究社的课程分为两类,认知类和实战类。认知类课程主要是讲解运营知识。陈维贤团队将各类运营知识归结为39 个模块383 个知识点,主要在知乎 live 、 分答小讲以及网易云课堂上开课。
实战类分为5 类,分别是内容编辑、社群运营、活动策划和转化文案、数据分析,每期实战营 200 人左右,每天 20~30 分钟,课程周期在 2 周左右。
运营研究社有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,为提升学习效果,团队在每节课后都布置作业并批改点评。通过这种方式,既可以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,也可以提高购课率。目前,其课程的复购率为42%。
“在知识付费市场上,大家经常看到某某大神教运营,一夜涨粉多少。”
陈维贤介绍,不同于这些课程,在教学研发上,运营研究社把自己定义为运营全生命周期成长服务型课程,以此建立起壁垒。
一是其内容都是成体系的课程。例如,基于运营岗位的必备技能来开设课程,每个课程有5~7个课时,浅入深出,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,而不是独立成段、内容比较散的微课。
二是课程覆盖范围广。目前,市场上的课程大多集中在微信生态的运营,能开发APP、微博等平台的运营课程比较少。陈维贤本人多年的运营经验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营方法论。此外,资本的注入,让团队有能力和预算去开发和拓展头部从业人员,联合进行内容生产。
2017年,陈维贤已经在多家知识学习平台担任专栏作者,他出版了运营工具书《跟小贤学运营》,累计销量3万册。
至此,运营研究社建立了从图书、微信学习工具、社群的产品矩阵,搭建起外围导向内围的运营框架。
在产品矩阵里,按用户参与度,运营研究社把用户分为三个层面:先进层面是信任用户,这群人通过书、公众号接触到运营研究社;第二层面是支持用户,这些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参与互动,加入行业运营社群;第三层面的用户就是参与付费课程和线下活动人群。
同时,针对运营从业人员在早期缺乏人脉和资源的问题,团队还开发了“运营人脉”小程序。用户转发小程序到社群,“运营人脉”就可以帮用户匹配到合适资源。目前,小程序已经拥有15万用户。
除了线上粉丝运营,陈维贤团队还将社群拓展至线下,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、武汉、杭州等一二线城市举办了50场线下付费沙龙、两场运营人年会,积累了2万城市会员。
赋能传统行业
今年5月,运营研究社已经实现盈亏平衡,其线上课程客单价349元,包括不限时内容回看和10天教学服务。目前,项目主要收入来源于线上课程、企业内部培训、线下付费活动等。
然而,陈维贤认为运营培训也有一定的天花板。现阶段,全国大约有400万~500万运营人员,还是一个极为小众的市场。所以,他希望用运营的思路赋能不同行业,把运营工作的价值发挥到最大。
“各个行业都需要运营岗,这个趋势越来越突出。尤其传统行业特别缺运营人才。以教育为例,整个教育市场规模在千万亿级别。通过高质量的运营将整个行业提升1%,我们就能活得特别好。”陈维贤表示。
陈维贤已经开始探索。他与分布式资本合作,对接了上百个区块链项目,总结、提炼区块链行业运营方法论,即将在10月出版新书《区块链运营》一书。
团队方面,运营研究社整个团队非常年轻,全部为90后,但对社群运营都有着丰富的经验。